仙一网 - 文献资料 - 医学书籍 - 物理诊断学

第四节 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是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房室束支和Purkingje纤维构成,窦房结是心脏正常冲动的起源,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室交界处。结间束是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传导径路,分为前、中、后三个传导束(图14-4-1)。房室结位于房间隔的右后部,向下延伸为房室束,房室结与房室束(HiS束)构成房室交界区,再向前下伸延到室间隔膜部,分成左、右房室束支,分别位于间隔的左、右侧内膜下。左束支在室间隔左侧起始部位又分为前上支和后下支两束纤维。右束支沿室间隔右侧下行直到心尖处才开始分支为Purkinje纤维。两侧束支在心室内膜下分成无数Purkinje纤维与心肌纤维相连接。分支为Purkinje纤维。

图14-4-1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右上图左束示意图)

  二、心电图各波的形成

  (一)P波是心电周期的第一个波。它是由于左右心房除极所产生的平面P向量环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心房激动起源于右心房上部上腔静脉开口处的窦房结,窦房结发出冲动后主要从上向下,从右向左向前传播,先激动右心房(用平均空间向量p1代表起始的右房电动力,p1向下稍向左前)。然后向后激动左房,(右房、左房联合出现的电动力用空间向量p2表示,指向下,更向左,可稍向前)。晚期左房电动力用空间向量p3表示,指向下,更向左及向后。图14-4-3其综合向量方向指向左前下(60°左右)。位于心房左下方的探查电极,如Ⅱ、avF导联记录的P波是直立的,而位于心房右上方的探查电极,背离除极方向,如avR导联,P波是倒置的。

  (二)QRS波群是紧跟P波后的一个综合波,是心室除极波形成的总称。它是由平面QRS向量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产生的。QRS综合波的命名,最初一个向下的波为q 波,R波为最初一个向上的波,可继于q波之后,亦可为起始波,S波为R波之后的向下波,R’波是继S波后的上升波,S’波是继R’波后的下降波。如整个QRS综合波为一个向下的波而无向上的波,称为QS波各波根据其波幅大小,分别以q、Q、rR、s、S表示(图14-4-4)。

图14-4-2 心房激动波传播示意图

14-4-3 心房激动向量示意图

图14-4-4 QRS波群的命名

  QRS综合波大体上是由三个阶段的心室除极向量形成的。①起始向量;起始0.01s,反映室间隔的除极向量。由于左束支的分支较早,在室间隔中部左室面分为室间隔支,心房下传的激动沿着此支首先抵达该处并使之除极,然后电激动向室间隔的右室面推进,故初始向量的除极方向自左向右,投影在V1导联的正侧端产生初始的r波(面对电源):投影在V5导联的负侧端产生q波(面对电穴)又称q向量。②最大向量(亦称R向量);反映0.02~0.04s左右心室本部的除极。由于左室壁厚,除极向量大,占时较长,右室壁除极完成后左室壁仍在除极,故此阶段综合心电向量最大,方向左下偏后,电压较高,达整个心电图期中的项峰,投影在V1、V2导联的负侧端形成较深的S波;投影在V5、V6导联的正侧端形成较高的R波。③终末向量(亦称S向量);0.06s左右心室本部除极完毕,只留下左心室的后底部和室间隔的右基部除极,综合向量的方向指向左后,偏左上方。投影在V5、V6导联的负侧端形成s波:垂直于V1导联轴,不形成波形。

  (三)T波T波是心室的复极波,它是T向量环在各导联的投影产生的,T波的方向与QRS综合波的主波方向一致。

  三、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一)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心电图多是直接描记在印有许多纵线和横线交织而成的小方格纸上,小方格的各边细线间隔均为1mm图(14-4-5)纸上的横向距离代表时间,用以计算各波和间期所占的时间,因为心电图纸移动的速度一般为每秒25mm,所以每一mm(一小格)代表0.04s;粗线间隔内有5小格,故每两条粗线之间代表0.2s。纸上的纵向距离代表电压,用以计算各波振幅的高度或深度,当输入定准电压为1mV使曲线移位10mm时1小格为1mm,代表0.1mV。

图14-4-5 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

  (二)心率的计算有以下计算法。

  1.测定邻近2个P-P间隔的时间(代表一个心动周期),然后代入以下公式:

  心率=60/P-P或R-R间期(s)

  例如R-R间隔平均为0.8s,心率便是,为了节省时间,亦可在求得R-R间隔平均值后直接自表14-4-1查出心率。

表14-4-1 自R-R间隔推算心率表

12 12 12 12 12 12
77.5 77.5

77 78

76 79

75 80

74 81

73 82

72 83

71 84.5

70 86

69 87

68 88

67 89.5

66 91

65 92.5

64 94

63 95

62 97

61 98.8

60 100

59 101.5

58 103

57 105

56 107

55 109

54 111

53 113

52 115

51 117.5

50 120

49 125

48 127.5

47 130

46 130

45 133

44 136

43 139

42 143

41 146

40 150

39 154

38 158

37 162

36 166.5

35 171.5

34 176

33 182

32 187

31 193

30 200

29 207

28 214

27 222

26 230

25 240

24 250

23 261

22 273

21 286

20 300

19 316

18 333

17 353

16 375

15 400

14 428

13 461

  2.数30大格相当于6秒钟距离中P或R波的数目,乘以10,便得出一分钟心房或心室率,此法常用于计算心率不齐者的平均心率。

  (三)各波振幅及时间的测量

  1.测量各波的时间应选择波形比较清晰的导联。从波形的起始部内缘测量至波形的终末部分的内缘(图14-4-6)。

  2.各波振幅的测量:如测量一个向上波形的高度,应从等电线的上缘垂直地量到波的顶端,测量一个向下波形的深度时,应从等电线(基线)的下缘垂直地量到波的最低处。测量一个双向的P波,应将等电线的上缘垂直地量到波的顶点,加上自等线下缘垂直地量到波的最低处振幅算术和。

 

图14-4-6 心电图各波及间期的测量方法

  四、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

  P波前1/3代表右心房除极,中1/3代表右左心房共同除极,后1/3代表左心房除极。P波在肢体导联呈钝园形,有时有轻度切迹成双峰,双峰间距<0.04s。P波的宽度(时间)<0.11s,儿童<0.09s。额面P环的电轴多在+60°左右,因此P波在avR导联倒置,在Ⅱ、avF、Ⅰ、V4-V6直立,这是窦性P波的标志,Ⅱ、avL导联P波方向不定,V1导联的P波可呈双向。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有胸导联不超过0.2mV.

  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异常,表示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avF导联倒,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P-R间期P波开始至QRS波开始的一段时间,表示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又称房室传导时间。P-R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12秒-0.20s,它与年龄及心率快慢有关,健康人心率在50~60次/分时,P-R间期>20s表示有房室传导障碍。测定P-R间期应选择P波最宽,QRS波群起点清楚,最好有q波的导联,一般选择Ⅱ导联,因为最大P波向量与Ⅱ导联几乎平行,故投影最大。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1.时间自QRS综合波的开始至终末表示全部心室肌激动过程和复极过程最早期的时间。正常人为0.06~0.10s,儿童0.04~0.08s。一般测量标准导联中最宽的心室波,或在V3导联中测量之。

  2.波形和振幅

  ①胸前导联:正常人V1、V2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R波多在1.2~1.8mV之间,最高不超过2.5mmv。在V3、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所以自右至左(自V1至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R/S的比值逐渐增大:V1小于1,V5大于1,V3近于1。

  ②肢体导联:QRS波群的形态与振幅取决于额面QRS环最大向量投影的角度,若最大向量接近90°并作顺钟向运行时,avF,Ⅲ导联呈qR型,而avL、Ⅰ导联呈rS或RS型,此时RavF不应超过2.0mv。当额面QRS环最大向量接近0°并作逆钟向运时,avL、Ⅰ导联呈qR型,而avF、Ⅲ导联呈rS或RS型,此时RavL不应超过1.2mv。

  QRS波群时间>0.12s,表示室内传导障碍。QRS波群振幅超过上述指标,考虑左或右心室肥厚,若肢体导联的每个QRS波群(R+S或Q+R)电压的绝对值都小于0.5mv或每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的绝对值都不超过0.8mv,称为低电压(10w voltage),常见于心包积液,肺气肿、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肥胖人。

  3.Q波正常Q波振幅不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s。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以呈QS型,V5、V6导联经常可见到正常范围的q波。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如在其他导联出现超过正常范围的过深、过宽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

  J点QRS波群的终末部分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通常J点上下偏移不超过1毫米,大多大等电位线上。

  S-T段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相当于动作电位曲线的2相。正常的ST段为一等电位线,但可有轻度向上或向下偏移。正常人S-T段压低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不应超过0.5mm(即0.5mv);而S-T段抬高除V1-2导联可抬高3mm(0.3mv)外,其余导联不应超过1mm(0.1mv)。测定S-T段要在J点后0.04s处,与T-P段(等电线)的标准基线作比较,如心率过快至T-P段融合,便以P-R作为对照基线测定之。

  T波代表晚期心室复极时的电位改变,是S-T段后出现的一个低园形占时较长的波。复极的顺序与除极相反是从心尖向心室基底部蔓延,从心外膜向心内膜复极,电穴在前电源在后放T波方向与QRS波一致。

  1.形状:T波可有多种不同形状(图14-4-7),这取决于T向量环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一般情况是,直立T波低园而宽大,其近肢(T波起始点至波峰或波谷)的坡度较远肢(T波远峰或汉清至T波终末)为小,使波形不对称。如两肢对称,是异常现象。

  2.方向正常T波的方向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V5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Ⅲ、avL、avF、V1-3导联可以直立,双向或倒置,但若V1导联直立,V3导联就不应倒置。

图14-4-7 T波各种形态

  3.振幅胸前导联中,T波较高,V2~V4导联可高达1.5mv,但不应超过1.5mv,V1的T波不超过0.4mv,一般不超过0.6mv。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Tv5>Tv1

  Q-T间期从QRS波群开始至T波终了,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70次/min时,成年男性Q-T间期<0.40s(0.361~0.395s),女性<0.41s(0.371~0.405s)。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很大,所以常用校正的Q-T间期,即Q-Tc-Q-T/。Q-Tc就是R-R间期为100ms(心率60次/min)时的Q-T间期。正常Q-Tc的最高值为0.44s,超过此限即为延长。Q-T间期延长伴T波异常可出现极为严重的心律失常。

  U波是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小波,其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振幅很小,一般在胸导联(尤其在V3)较清楚,可达0.2~0.3mv,其产生原理有人认为系浦氏纤维之复极波,发生U波的时间恰为心动周期的超常期,凡使U波波幅增大的因素均可使心肌应激性提高,故在U波上发生的刺激,容易诱发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U波倒置可见于高血钾和心肌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