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一网 - 文献资料 - 医学书籍 - 神经外科学

第三节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

  此症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

  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高血压性脑出血即是在这样的病理基础上,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它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其中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多见,其它依次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和脉络丛后内动脉等。因此,高血压性脑出血有其特别的好发部位,据大宗病例统计,55%在壳核(外囊)区,15%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10%在丘脑,10%中桥脑,10%在小脑半球。而发生于延髓或中脑者极为少见。有时血肿扩大可破入脑室内,但一般不会穿破大脑皮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理方面,血肿造成周围脑组织受压、缺血、脑梗塞、坏死、同时伴以严重脑水肿,易由此发生急剧的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临床特点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遂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出血量少时,血肿可以自行吸收消散,症状逐渐缓解。

  根据高血压病史及临床特点,一般不难作出临床诊断。脑CT、磁共振扫描对诊断最有帮助,不仅可以早期确诊,而且能够精确了解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有无脑室穿破以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应在非手术治疗未能奏效而出血尚未引起原发或继发的致命损害时才有价值。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的发生和发展,改善脑循环,促进受压脑组织的及早恢复。总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是有选择性的,出血较少的,可以采取内科治疗,血肿较大时,如外囊或内囊区血肿体积达到20毫升以上,及时开颅手术或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常有助于解除脑受压,促进恢复。脑立体定向血肿吸除术定位精确,手术损伤小,尤其适应于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血肿清除。起病特急,短时间内病情即趋恶化,病人已呈昏迷,去脑强直状态者,手术治疗有时也难以取得效果。非手术治疗包括绝对卧床、镇静与稳定血压,应用脱水药、止血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疗法,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应细致护理,及时防治肺炎、胃出血等并发症,术后仍需内科方面的治疗。

  二、颅内动脉瘤

  此病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之处(图4-39)。按其发病部位,4/5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尚见于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动脉的分支;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囊状动脉瘤多见,大小不一,直径14mm以下为小型,15~24mm者为大型,25mm以上者为巨型。外伤也可引起动脉瘤,但较少见。

图4-39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手术示意

  临床表现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80%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动脉瘤破裂时,常有前驱症状如头痛,继之发生出血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征,随之出现颅内压增高。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相应部位的神经定位症状。动脉瘤出血形成较大血肿者,病情多急剧恶化,出现脑疝危象。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4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存活的病例,1/3可发生再次出血。脑血管造影是最确切的辅助诊断方法,应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是否多发。CT扫描有时可以显示出动脉瘤病灶。MRI检查不仅可显示出动脉瘤,有时尚可见到附壁血栓。一旦诊断为脑动脉瘤,应采取手术治疗,以求根治,避免大出血危险。

  手术治疗 目前多采用开颅直接处理动脉瘤的手术方法。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部,并保护载瘤动脉的通畅性。如动脉瘤基底过大或呈梭形,无法夹闭,其侧支循环良好者,可将载瘤动脉结扎,行动脉瘤孤立术,或只采用肌片,生物胶加固动脉瘤壁的方法。尚可采用动脉内栓塞治疗,自动脉内插管至动脉瘤开口处,将动脉瘤用球囊或弹簧栓等将动脉瘤闭塞,以达到治疗目的。

  三、脑动静脉畸形

  此病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一种,位于脑的浅表或深部。畸形血管是由动脉与静脉构成,有的包含动脉瘤与静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有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其大小与形态多种多样。多见于额叶与顶叶,其它如颞叶、枕叶、脑室内、丘脑、小脑与脑干也有发生。按病变的大小:直径<2.5cm为小型,2.5~5cm为中型,5~7.5cm为大型,>7.5cm为特大型。此类动静脉畸形也可发生在硬脑膜。

  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癫痫与自发性脑出血,可有肢体不全瘫痪,部分病例有颅内压增高,类似脑瘤,较大的脑动静脉畸形,有时引起颅内瘀血的症状,颅眶部听诊有时听到血管性杂音。

  治疗 一般部位的脑动静脉畸形,可采用手术切除病灶或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位于重要功能区、位置特别深的脑内或巨大病灶,可采取在数字减影下动脉内栓塞的方法,以减少畸形血管病灶的血液供应,使病变减小或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切除或γ刀放射治疗。

  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或其分支有裂口与海绵窦之间发生短路沟通,颈内动脉血灌注入海绵窦,形成海绵窦动静脉瘘。病因有外伤性者,系并发于颅底骨折伤及颈内动脉,也有因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壁软弱或因该处动脉瘤破裂所致。动脉血灌注入海绵窦的结果,使海绵窦内严重瘀血,静脉压增高,引起该侧眼球突出,出现海绵窦与眶上裂综合征,眼球活动受限,球结膜充血,久之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于额眶部可以听诊到心脏收缩期血流杂音。脑血管造影可显示出海绵窦动静脉瘘。此病常为一侧性,也有两侧性。因海绵窦在解剖上有的是两侧互相通连。

  治疗 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是在数字减影下,经血管内送入可脱性球囊微导管,将充盈的球囊闭塞瘘口,并保持颈内动脉的通畅。还可经微导管注入粘合胶或固体栓塞材料。其它常用之手术还有颈动脉结扎术,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瘘孤立,即结扎颈内动脉颈段与颅内段。尚有将细铜丝插入海绵窦,通以弱电流,使海绵窦内栓塞达到治疗目的。

  五、脑动脉供血不足

  颈内动脉先天性、病理性或外伤性狭窄或闭塞,常见病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栓塞或动脉硬化,都可引起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也可发生类似情况。由此可引起偏瘫、失语、眩晕、共济失调、延髓麻痹等症状。局部脑血流测定、脑血管造影可帮助诊断。治疗上,部分病例可行选择性手术。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外一颅内脑动脉搭桥术和血管内球囊扩张术等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