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一网 - 文献资料 - 医学书籍 -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节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引起登革热。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约17~25nm,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其中2型传播最广泛,各型病毒间抗原性有交叉,与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病毒在蚊体内以及白纹伊蚊传代细胞(C6/36细胞)、猴肾、地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登革病毒经蚊(主要是埃及伊蚊)传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丛林中的灵长类是维护病毒在自然界循环的动物宿主。

  人对登革病普遍易感。潜伏期约3~8天。病毒感染人后,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增殖,然后经血流扩散,引起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约半数伴有恶心、呕吐、皮疹或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人可于发热2~4天后症状突然加重,发生出血和休克。临床上根据上述症状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型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二个类型。后者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后,其基本病理过程是异常的免疫反应,它涉及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白细胞和补体系统,病情较重,病毒率高。

  病人感染7天后血清中出现血凝抑制抗体,稍后出现补体结合抗体。在实验诊断中,利用C6/36细胞分离病毒是最敏感的方法,用收获液作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可迅速作出鉴定。取病人血清做中和、血凝抑制和补体结合试验,可提供诊断的依据。近年有用ELISA捕捉法检测lgM抗体早期诊断。目前本病尚无特异防治办法。

徐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