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九香虫
拉丁文Aspongopus
异名    黑兜虫(《纲目》),瓜黑蝽(菜邦华《昆虫分类学》),屁板虫(《药材资料汇编》)。
商品名九香虫
处方名九香虫,炒九香虫。
品种考证    九香虫始载于《纲目》,云:“九香虫,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黽,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以上所述形状及生态与蝽科动物九香虫相符。
药用    为蝽科动物九香虫 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的全体。
形态    全体椭圆形,一般紫黑色,带铜色光泽。头部狭尖,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形;单眼1对。喙较短,触角5节。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规则横皱纹。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棕红色,翅末1/3为膜质。足3对,后足最长。腹面密布细刻及皱纹,后胸腹板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能由此放出臭气。
    成虫有规能飞翔,常在土块、石块下及石缝中越冬,每年3月飞出。除东北、西北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产地    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湖南。此外,浙江、广东、广西、江西亦产。销华东并出口。
采收加工    于冬、春或夏初间捕捉成虫,捕后用沸水烫死或加酒将其闷死,晒干、用微火烘干或文火微炒至干。
炮制    1.九香虫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炒九香虫  取净九香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材特征    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cm,宽约1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头部小,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状,单眼1对,触角1对各5节,多已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面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
    以个均匀、棕褐色、油性大、无虫蛀者为佳。
    饮片性状:炒九香虫形如九香虫,微显光泽,微有腥气而带焦香气。
性味归经    味咸,性温。归肝、肾、脾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肝胃气滞及寒郁中焦证。九香虫香散,入肝、脾经,善行气散滞而止痛,宜于肝胃气滞所致的脘胁胀痛等症,常配香附、川楝子、延胡索等理气药同用;若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得温或嗳气则舒,常与陈皮、白术、高良姜等同用。
    用于肾阳不足证。九香虫味咸性温,入肾经,能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阳痿早泄,夜尿频多等症,可配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等同用;用治肾气亏损,腰膝酸痛,可配熟地、杜仲、续断等同用。
用法用量    3.00 - 9.00 g
使用注意    凡阴虚内热者禁服。
附方    1.利膈间滞气,助肝肾亏损   九香虫一两(半生半熟),车前子四钱(微炒),陈皮四钱,白术五钱,杜仲八钱(酥炙)。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盐白汤或盐酒送下,空心服,俯卧仍服一次。《摄生众妙方》乌龙丸)
    2.治慢性肝炎之胁痛   九香虫150g,参三七200g,炙全蝎100g。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苏子大。每服1.5g,早、晚各1次,开水送下。(《虫类药的应用》宁痛丸)
    3.治喘息型慢性气管炎   将九香虫用火焙焦,研成粉与鸡蛋搅匀,再用芝麻油或棉油煎鸡蛋(不用猪油),每日1次,每次用鸡蛋、九香虫各1个。服药期间,忌食猪油和吸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4):66]
    4.治血管瘤   成活九香虫若干只。以镊子两把,一把夹住九香虫前半部,另一把夹破虫体尾部,挤出其腹腔内容物,涂在血管瘤上,视血管瘤面积的大小,涂布均匀为度,每日3~4次,连用数日,无毒副反应。[《中医杂志》1987,(11):40]
参考文献    《本草纲目》:《摄生方》乌龙丸:治上证,久服益人,四川何卿总兵常服有效。其方用九香虫一两(半生、焙),车前子(微炒),陈橘皮各四钱,白术(焙)五钱,灶仲(酥炙)八钱,上为末,炼蜜丸梧桐之大,每服一钱五分,以盐白汤或盐酒服,早晚各一服,此方妙在此虫。
    《本经逢原》:九香虫产贵州,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摄生方》乌龙丸用之。
    《本草新编》:九香虫,味甘、辛,气微温。入肾经命门。专兴阳益精,且能安神魄,亦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汤剂,以其性温,恐动大便耳。
    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外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未见其大效也。
    或问九香虫产于西蜀,得其真者为佳,近人不知真假,何能奏效?曰:九香虫不止西蜀有之,江南未尝不生。但生于江南者,无香气耳,无香气者即无效。
    《本草分经》:咸,温。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药论    从九香虫的性味归经论功用  ①陈士铎:“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非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见其大效也。或问九香虫,产于西蜀,得其真者为佳。近人不知真假,何能取效乎?曰:九香虫不止西蜀有之,江南未尝不生,但生于江南者,无香气耳!无香气则无效。”(《本草新编))②周志林:“九香虫咸温无毒,观其以香命名,其虫之香气可知。故能理滞宣胸膈。咸能入肾,温可壮阳,气香归脾,故为脾肾之药。蠕动气香,咸味之物,似又能流通血脉耳。”(《本草用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