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三叉神经痛
类别西医疾病
概述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发作性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综合征。发病率为4~5/10万。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常为60~70岁。
病因    病因不清。动脉硬化、脱髓鞘疾病、肿瘤压迫等均可为其病因。此外,糖尿病、脑卒中、局部炎症等亦可为本病的病因。近年来,三叉神经血管袢压迫备受关注。
临床表现    表现为一侧面部的,严格按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发怍性剧烈刺痛、撕裂样或烧灼样痛,痛时表情痛苦,长期可致焦虑与抑郁情绪。发作初期为电击样感觉,在20秒内扩布到其他区域,持续时间多以秒计,每次发作很少超过2分钟。常因进食、咀嚼、说话、刷牙、发笑或触摸面部受累区域而诱发。为避免这些动作,患者常不洗脸不刷牙。疼痛可影响入睡,但少有睡眠中痛醒。此外,面部特定区域尤其敏感,口或鼻附近,眉弓的鱼腰部等处稍触即痛,称触发点。发作次数从每天一次到数十次不等,甚至达每天上百次。发作间歇期正常。三叉神经各支分布区域均可发病,但以第二、三支为多见,2/3的病例刀割样疼痛分布于从口角扩布到下颌角的区域,1/3的病例疼痛由口角或牙龈扩布到眼角,仅极少数疼痛分布于三叉神经第一支。左右两侧三叉神经均可罹病,但以右侧为多,约为左侧的5倍。在初次发作前可表现为不典型的疼痛,可为牙齿、鼻窦区疼痛,初次发作后可有数月到数年的缓解期,再发后更重,发作次数增加,更易于触发,治疗也更难,由一种药物可以控制到需要多种药物才有缓解或无效,长期预后不同患者之间有所不同。
诊断    依据疼痛性质、部位、触发点及体检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可予诊断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但是应与牙痛、鼻窦炎症等相鉴剔。舌咽神经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不典型性颜面疼痛和青光眼性头痛应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当存在阳性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时则要考虑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要进一步诊察病因。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 carbamazepine)  或称酰胺咪嗪、得理多( tegretol),为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常用初选剂量为: 0. lg,每日2~3次。必要时可加量至0.2g,每日2~4次,每日总量以1. Og为度。
    2.加巴喷丁(gabapentin)  卡马西平效果不满意时可加用,或单用,常用剂量为900~1800mg/日。
    3.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常用量为0.1g,每日3~4次,每日以0. 6g为限。
    4.巴氯芬(力奥来素,baclofen)  5~10mg,每日2次开始,剂量视患者反应而定。
    5.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  12. 5mg,每日2~3次,或每晚50mg。
    (二)封闭治疗
    1.外周支封闭  适用于缺医少药地区,可用1%普鲁卡因或丁卡因按三叉神经通路各外周支局部封闭。
    2.半月神经节封闭  经卵圆孔穿刺,以1%普鲁卡因或无水酒精封闭。近年渐被射频治疗所替代。
    (三)手术治疗
    1.经皮手术  包括经皮三叉神经节射频术、经皮甘油半月神经节后根阻断术、经皮球囊微血管减压术。均有一定复发率和可能神经损害。
    2.伽玛刀手术  手术风险相对较小,需3~1 3周后起效,也有复发病例。
    3.经颅微血管减压术  开颅暴露三叉神经根,确定血管袢与神经交叉压迫部位,用Teflon补片减压。有一定手术风险,适于年轻患者,尤其是第一支或所有三支均受累者。
    4.所有手术后的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服用药物。
录自《实用内科学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