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丁型病毒性肝炎
类别西医疾病
概述    张继明  邬祥惠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引起的肝脏疾病。1977年意大利学者MarioRizzetto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内发现了与HBsAg和HBeAg不同的抗原,被称为占抗原,即丁型肝炎抗原(hepatitis D antigen,HDAg)。以后通过猩猩感染试验被证实为一种病毒,1983年国际病毒性肝炎会议正式命名为HDV。HDV是一种亚病毒,只有在辅助病毒HBV存在时才能形成病毒颗粒。合并感染HDV易导致慢性化,并可使乙型肝炎病情加重。
病因    HDV是一种较小的缺陷单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35~37nm,以HBsAg作为外膜,外膜下为核衣壳,即HDAg,HDV RNA被HDAg包裹。HDV颗粒在氯化铯密度梯度中的浮力密度为1.25 g/cm3,对各种灭活剂敏感,如用甲醛溶液,可使HDV丧失感染性,对脂溶剂如氯仿等也敏感,但比较耐热。目前HDV归类于代尔塔病毒属(Deltavirus genus),但该属暂不归任何科。
    HDV的分子结构非常独特,在病毒颗粒中只有基因组RNA;在细胞内除基因组外,还有抗基因组RNA。HDV基因组为共价闭合环状单股负链RNA,全长为1679bp(图11-6-9)。抗基因组链(antigenomic strand),为环状正链RNA,可与HDV基因组RNA互补,是HDVRNA复制的中间体,也可折叠成棒状结构。HDV基因组RNA和抗基因组RNA均有核酶活性,可自身催化裂解和连接反应,因此,核酶活性是HDV复制所必需的。
    图11-6-9 HDV复制时在细胞内的3种HDV RNA形式
    HDV进入肝细胞后,HDV RNA被转移至细胞核才能进行复制。HDV RNA的复制过程比较特殊,其环状基因组RNA以滚环机制(rolling circle mechanism)进行复制。先以基因组RNA为模板,在RNA指导下的RNA多聚酶作用下旋转复制,重复延长抗基因组RNA链,可产生比原分子长几倍的聚合线性抗基因组链。线性长链脱落后,在核酶催化下进行自身裂解和自身连接反应,形成环状抗基因组RNA,完成第一次滚环复制。再以抗基因组RNA链为模板,按上述方式产生环状基因组RNA。
    HDV基因组RNA和抗基因组RNA链上均有5~10个开放读码框架( ORF),但不都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由于这两种RNA均为环状结构,故不能直接翻译蛋白。HDAg是由感染细胞胞浆内的亚基因组mRNA(相当于抗基因组RNA的ORF5)编码产生的。HDAg有大小两种,即214个氨基酸组成的LHDAg( P24)和195个氨基酸组成的SHDAg(P22),SHDAg于早期合成,转运入胞核后形成的聚合体与HDV RNA结合,通过反式激活促进HDV RNA的复制。LHDAg合成较晚,提供与HBsAg相互作用的起始点,为病毒包装所需。LHDAg的生物学作用与SHDAg相反,两者形成的二聚体SHDAg-LHDAg可抑制HDV RNA的复制。由此可见,两种HDAg的比率对HDV的复制和释放起调节作用。此外,SHDAg和LHDAg均可抑制聚腺苷酸化,促进RNA链的延伸。
    由于新生子代HDV的包装需要HBsAg,因此HDV是一种缺陷病毒。现已证明,除HBV外,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及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也能为HDV提供外膜蛋白。HBV对HDV的组装、释放、保护和吸附等方面起辅助作用,但HD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可能并不一定需要HBV的辅助,只要HDV RNA进入宿主细胞,不论有无HBV预先感染,HDV RNA都能复制和表达,只是单一HDV感染时病毒复制水平低,HBV的存在有助于促进HDV的复制和分泌。
    HDV与HBV重叠感染时,HDV的复制可抑制HBV的复制,表现为血清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下降,肝组织内HBsAg减少、浆膜型HBcAg相对减少而核型HBcAg相对增加。因此,HDV和HBV重叠感染的患者肝移植后较少发生HBV再感染,HBIG的应用有更好的被动免疫保护效果。
    HDV有3种基因型。Ⅰ型主要见于美国和欧洲,有ⅠA和ⅠB两个亚型,ⅠB也见于亚洲。Ⅱ型主要见于亚洲,Ⅲ型见于南美洲北部地区,并与暴发性肝炎或病情较重的肝炎有关。也有学者将HDV分为8个基因型。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重叠感染HDV的乙型肝炎患者或慢性HBsAg携带者。
    (二)传染途径  HDV的传播方式与HBV相同,输血和血制品是传播HDV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在多次输血者、静脉药瘾者中感染率最高。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传播,含病毒的分泌物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HDV也可经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极为少见。
    (三)易感人群  HBV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是HDV感染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多次输注血或血制品者、静脉药瘾者等。
    (四)流行特征  HD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但各地区感染率有所不同。HBsAg阳性者HDV的感染率为5%,全球约有1500万HDV感染者。欧洲南部曾是HDV感染率相对较高的地区,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DV感染率已显著下降。意大利的一项研究显示,HBsAg慢性携带者HDV的感染率已从1987年23%下降到1992年的14%和1997年的8.3%。其他HDV感染比例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包括冲绳岛、印度北部、巴西的Mato Grosso州、俄罗斯的Samara城、厄瓜多尔的亚马逊盆地等。
    我国HBsAg携带者较多,但HDV的流行远不如想象的严重。雷祖才等曾对我国9个地区的HDV感染率进行调查,HBV感染合并HDV的感染率为13. 01%,但目前的确切数字有待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
发病机理    HDV与HBV重叠感染时,可使病情加重,并向慢性化发展,但其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由于HDV感染必须合并HBV感染,在了解HDV致病机制时必须考虑HBV的作用。HD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HD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  以下证据支持HDV的直接损害作用:在比较严重的HDV感染、暴发性丁型肝炎、肝移植后复发性HDV感染患者的肝细胞内可见微泡脂肪变性;HDV慢性携带者的肝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样变性和脂肪变性,而胞浆嗜酸性变和微泡脂肪变性常提示为病毒的直接损害;高水平表达的HDAg可引起肝细胞凋亡。HDV直接损伤肝细胞的机制可能为:HDV在复制过程中竞争肝细胞RNA合成所需的RNA聚合酶,干扰了肝细胞的功能;HDV RNA与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基因区的序列具有同源性,可与之形成碱基配对,干扰肝细胞的蛋白分泌。这些均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免疫机制  以下发现提示免疫机制参与HDV的致病机制:HDAg阳性细胞数量与汇管区细胞浸润程度一致;慢性HDV感染者常可出现异常的针对胸腺细胞、细胞核纤层蛋白C、肝肾微粒体膜的自身抗体,后者又称肝肾微粒体抗体3型(liver-kidney antibody microsomal type 3,LKM-3),不同于LKM-1和LKM-2;肝组织内有CTLs浸润。以上提示丁型肝炎的肝损害可由免疫介导。
    HDV感染的病理变化与HBV感染基本相同,但有其特点。肝组织改变以肝细胞嗜酸性变及微泡状脂肪变性为特征,伴以肝细胞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汇管区炎症反应。如系重型肝炎,除见大块肝坏死外,残留肝细胞微泡状脂肪变性、假胆管样肝细胞再生及汇管区炎症更加明显。委内瑞拉、巴西等南美洲国家的报道认为,HDV感染标本有明显的嗜酸小体形成,而且有明显的微泡状脂肪变性,淋巴细胞浸润并不明显。这些发现与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变不大相同。
临床表现    HDV感染一般与HBV感染同时发生或继发于HBV感染患者中,因而其临床表现部分取决于HBV感染状态。
    (一】HDV与HBV同时感染(co-infeCtion)  HDV与HBV同时感染时常表现为急性肝炎,多见于输血后和血液透析患者,潜伏期6~12周,临床表现与单纯急性乙型肝炎基本无区别,但部分病例在病程中可出现两个间隔2~4周的ALT高峰。HDV与HBV同时感染后,HDV在HBV辅助下大量复制,同时抑制了HBV的复制。HDAg存在仅1周,HDV自肝细胞内清除,引起第一次ALT高峰。血清HDAg消失后2~8周出现抗HDV IgM,常不出现抗HDV IgG。HBV继续复制,引起第二次ALT高峰。随后HBV也被清除。整个病程较短,呈自限性,大多在12周内恢复,预后良好,仅2%的HDV与HBV同时感染病例发展为慢性。极少数病例由于同时重度感染,加重了肝损害的程度,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
    (二)HDV和HBV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患者在原已感染HBV的基础上,后又感染HDV,可加重原来的病情。
    1.急性丁型肝炎  在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基础上重叠感染HDV后,临床表现与急性肝炎类似,但病情常较单纯HBV感染时为重,血清ALT及胆红素可持续升高达数月之久。如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重叠急性HDV感染,有可能导致重症肝炎。少数患者在HDV感染期间,血清HBsAg常可下降,甚至转阴,以至使HBsAg携带状态终止。70%~90%的急性HDV重叠感染可转为慢性。
    2.慢性丁型肝炎  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感染HDV后,大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合并慢性丁型肝炎者,往往病情较重,15%在1年内进展为肝硬化,70%缓慢进展为肝硬化,只有15%患者的炎症自发缓解。
实验室检查    HD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除肝功能检查外,主要包括血清学、病毒学和组织学检查等。
    (一)血清学检查  HDAg阳性者一般均可检出HDV RNA,因此,HDAg是病毒复制的标志。HDV感染后HDAg血症出现较早,可用免疫酶法或放射免疫法检测HDAg,阳性率分别达到87%和100%,有助于早期诊断。慢性HDV感染时,由于血清内持续有高滴度的抗HDV抗体,HDAg常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故采用上述方法常不能检出HDAg,但可采用免疫印迹进行检测。肝内HDAg可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组化技术在肝组织切片上进行检测,该方法结果可靠,有确诊价值,但阳性率不高,且必须经肝穿取活组织检查,常不易被患者接受。
    检测血清中抗HDV抗体是诊断丁型肝炎的最常用方法,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抗HDV抗体是抗HDV IgM和抗HDV IgG的总和。急性HDV感染后的1~2个月,抗HDV抗体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HDV和HBV同时感染者抗HDV抗体滴度较低(<1:100),有时还为阴性,而HDV重叠感染时,抗HDV抗体出现早,且滴度较高。抗HDV抗体阳性者仅约半数可检出HDV RNA,因此抗HDV抗体是HDV感染的标志。少数患者肝内HDAg阳性而血清抗HDV抗体阴性,因此不能因抗HDV抗体阴性而排除丁型肝炎。
    如有条件,可进一步检测血清抗HDV IgM和抗HDV IgG。HDV IgM与HDV复制水平一致,在HDV和HBV同时感染时,在早期可短暂检出,主要为19S五聚体形式。在慢性HDV感染时,抗HDV IgM持续阳性,并呈高水平,主要为7S单体形式,可作为HDV感染和复制的指标之一。血清抗HDV IgG在急性HDV感染时,多出现于发病后3~8周,且滴度较低,甚至不出现。在慢性HDV感染时,血清抗HDV IgG多呈持续性高滴度,即使是HDV感染终止,该抗体仍可保持阳性多年。
    (二)病毒学检查  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DV RNA最为常用,血清中检出HDV RNA是诊断HDV感染的直接证据,该方法较为方便,除可作为早期诊断手段外,对慢性HDV感染的诊断与预后判断也有很大价值。
    (三)组织学检查  单凭肝脏组织学改变不能诊断丁型肝炎,但可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肝组织内HDVRNA。此外,用免疫组化技术可检出肝组织内HDAg。以上也为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诊断    凡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突然出现急性肝炎样症状、重型肝炎样表现,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者,均应考虑到HDV重叠感染的可能。对于血清HBsAg阳性,而同时具备血清HDAg、抗HDV抗体阳性、血清HDV RNA或肝活检免疫组化检出HDAg者,均可确诊为丁型肝炎。
治疗    目前唯一批准治疗丁型肝炎的药物是α干扰素,但其疗效有限,其机制可能是:HDV感染可损害干扰素诱导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α干扰素500万单位,每周3次,治疗6~12个月,治疗期间ALT复常率可达40%~70%,但停药后60%~97%会出现ALT反跳。如果给予α干扰素900万单位,每周3次,治疗12个月,治疗结束和停药后随访时的ALT复常率可提高至71%和36%,但副作用相应增加,不少患者难以承受。α干扰素治疗对HDV复制的影响有抑制作用,但HDV RNA的清除率小于10%。延长疗程至2年,HDV RNA清除率可提高至20%,但多数患者难以耐受。
    Castelnau等观察了采用Peg-IFN-α-2b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的疗效,剂量为1.5 ug/kg,每周一次,疗程12个月,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和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7%和43%。但在另一个类似研究中(相同的药物及剂量,疗程为48周),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仅为17%。今后还需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得出较为肯定的疗效数据。
    一般认为,由于对HBsAg的产生没有影响,因此,核苷(酸)类似物对丁型肝炎无效。如可显著抑制HBV复制的拉米夫定却对HDV RNA水平无影响。但Casey等研究发现,在土拨鼠慢性肝炎模型中,克拉夫定( clev-udine)可抑制HDV的复制。拉米夫定或利巴韦林与普通α干扰素或PEG干扰素联合治疗丁型肝炎的疗效也不理想,与普通α干扰素或PEG干扰素单用的疗效无差别。
    对终末期丁型肝炎患者,肝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并且,HDV和HBV重叠感染可使移植后复发性HBV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如果同时采用联合预防方案(移植前和移植后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联合HBIG),复发性HBV和HDV感染的发生率更低。
预后    同时或重叠感染HDV较单纯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和重型化,且使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病程缩短。
预防    尽管目前对于HDV感染无特异的预防方法,但对未感染HBV者,接种乙肝疫苗可安全、有效地预防丁型肝炎。对已有HBV感染者,严格的筛选供血者是预防输血后丁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此外,控制医源性感染(如注射、针刺、创伤性操作、输血及血制品)对于防止HDV的传播亦有重要意义。
图片    图11-6-9《实用内科学第13版》
录自《实用内科学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