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五氯酚中毒
类别西医疾病
概述    五氯酚  (pentachlorophenol)  是重要的氯酚化合物,缩写为  PCP,五氯酚钠(sodiumpentachlorophenol) 是它的钠盐,缩写为PCP-Na。本品原用于木材防腐纯品五氯酚为无色针状结晶,工业品为黑灰色粉末或片状物,具酚味,难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和植物油(20℃:乙醇53%,苯11%,玉米油14.8%,桐油11.2%)。五氯酚钠则易溶于水(4℃ 15%,25℃ 33%),水溶液呈碱性,也易溶于醇和丙酮,不溶于石油和苯。作为除草剂或杀钉螺的是五氯酚钠,其工业品为浅照射下易分解,其溶液可与铁、铜、锌等金属生成具有色泽的不溶性五氯酚金属盐。使用剂型有工业原粉和25%颗粒及65%可湿性粉剂
发病机理    它们的全身毒作用机制,现已基本阐明,与二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相似,直接作用于能量代谢,使氧化磷酰化断耦联,即刺激细胞氧化而抑制其磷酰化作用,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通过磷酰化转变为三磷腺苷(ATP)或磷酸肌酸的形式贮存,而以热的形式发散,机体本身则缺乏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致使肌肉收缩无力,对刺激反应迟钝,直至完全抑制呈僵直麻痹状态。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失调,新陈代谢亢进伴高热,并由此造成中枢神经和肝、肾等脏器损害。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以制造厂工人和用药的农民经皮吸收者居多,较多见于炎热的夏季,我国灭螺发生的急性中毒大多见于夏季作业的下班之后,乃由皮肤接触吸收及(或)饮用污染物水所致,中毒潜伏期为数小时,潜伏期内多无明显不适。
    一旦中毒发作,则病情进展迅速。初起有头昏、明显乏力、多汗(热汗)和发热,可伴恶心、呕吐和口渴,重者于1-2h内即骤然加重,体温可很快升至40℃以上,患者大汗淋漓,口渴明显,呼吸心率均加快,烦躁不安伴神志异常,肌肉强直性痉挛或大抽搐,血压初时升高,继则下降,可伴心、肝、肾等脏器损害。严重病例可因高热、昏迷、抽搐及循环衰竭致死,但非致死病例,恢复过程也比较快。
    国外曾报道用五氯酚液浸泡木材防腐,因裸手操作致急性中毒两例,1 例死亡,另1例经救治痊愈。国内防治血吸虫使用五氯酚钠,早期中毒报道较多,尚有误用五氯酚钠液洗尿布和床褥致婴儿中毒死亡的报道。死亡者尸解见有脑白质水肿、肺淤血、水肿或间质出血和局灶性水肿,心肌混浊肿胀和间质水肿,肝小叶中央坏死和肾小管坏死等。
    皮表污染局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局部痒伴发红、灼痛,严重者起疱,愈后有时有色素沉着和黑头粉刺。眼污染引起羞明、流泪、结膜充血等刺激症状。呼吸道吸入引致气管支气管炎,甚至引起间质性肺炎。
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血糖增高,尿糖及酮体阳性,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尿酚增高,尿二硝基酚阳性和肝肾功能受损等。
    毒物检测血和尿中均可检出五氯酚。
诊断    根据接触史和以高热、大汗、明显乏力、肌肉强直痉挛和昏迷、抽搐、循环衰竭为主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急、进展快的临床经过,诊断多无困难。临床检验特别是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和尿二硝基酚阳性对诊断有较大帮助,血和尿中检出大量五氯酚则有确诊意义。毒物鉴定可将标本在苯溶液中用硝酸和盐酸氧化成四氯代醌,用分光镜在450um处与标准比色测定,或者在碳酸氢钠缓冲液,与藏红-0生成苯色络合物,用氯仿萃取,在520~550um处测定。
治疗    脱除污染衣物,用肥皂水及清水对体表污染区彻底清洗,眼污染用2%碳酸氢钠液冲洗,经口摄入则用2%碳酸氢钠液洗胃。
    高热应迅速用物理降温,亦可同时用冬眠药物(氯丙嗪和异丙嗪各25~50mg静滴或分次肌注)严重者尚应加用糖皮质激素。退热药效果不好,且会增加出汗,应慎用。
    快速补充因呕吐、高热、大汗所丢失的液体,纠正脱水,并用5%碳酸氢钠液静注,纠正酸中毒。液体内尚应提供葡萄糖、ATP和辅酶A等,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能量。
    补充维生素B、C,给保肝药物,高蛋白,高糖饮食。因五氯酚可溶于植物油,故应忌高脂肪食物。
    可配合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严重者加用石膏、知母,高热伴抽搐者可服用紫雪、至宝丹,或使用牛黄解毒注射液。
    皮肤局部皮损按接触皮炎处理。
    阿托品闭塞汗孔,阻止散热,巴比妥类药诱导肝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增强机体氧化作用,它们与五氯酚及其钠盐均有协同增毒作用,故应予禁用。
录自《医师金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