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Burkitt样淋巴瘤/白血病
类别西医疾病
病史采集    1.病史概要
    达×,男,23岁。近40多日来,自觉上腹部不适、腹胀且渐加重,食欲减退,时伴恶心呕吐,无黑便亦无血便,无明显发热,不伴盗汗。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中等量腹水,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曾使用抗生素(药名不详)静脉滴注,共三日,腹胀无减轻,转来我院,既往体健,无结核史以及其他特殊病史。
    2.病史分析 患者腹部症状突出,渐进性,逐日加剧,腹胀为主,同时发生腹水及少量胸腔积液,胸腹部体检及消化系统疾病辅助检查更应详尽。本例病史特点为:①男性,青年;②短期内出现腹胀伴腹水;③发病中不伴明显发热、盗汗、消瘦;④以往体健,无结核以及特殊病史。
    3.主诉
    腹部胀痛45天。
体格检查    1.结果    T 37.5℃,P 80次/分,R 20次/分,Bp 120/70mmHg。
    发育好,营养良,头面部及五官无异常发现,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未见肝掌、蜘蛛痣,胸骨压痛(+),除左下肺呼吸音减低外,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轻度膨隆,无腹壁静脉怒张,柔软,无揉面感,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抽取腹水1500ml后,肝脾未触及,右下腹回盲部可及6cm×8cm肿块,活动无触痛,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
    2.体检分析 本病例体检特点:①无肝病面容及肝掌、蜘蛛痣等表现;②腹水征(+),回盲部包块;③腹部无压痛以及反跳痛亦无肌卫,不像腹腔炎症;④左下肺呼吸音低,需进一步辅助检查;⑤胸骨压痛(+)提示骨髓造血系统亦有病变需进一步检查。
辅助检查    1.结果
    (1)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Hb 123g/L,WBC 5.5×10^9/L,N 0. 60,L 0.36,M 0. 04,Plt 234×10^9/L,尿、大便常规无异常;②腹水常规:黄色,稍混浊,比重 1.020,Rivalta试验阳性,细胞数140×10^9/L,N 0. 40,L 0.60,蛋白定量35g/L,未见肿瘤细胞;③血生化检查:ALT 35.5 IU/L,AST 75.2 IU/L,LDH 1006 IU/L, TP 61. 0g/L,其中A/G=42. 0/19.0,UA 1010nmol/L,其余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皆正常;④(32-MG 6.6mg/L(1.0~3.0),CRP l.28mg/dL;⑤癌胚抗原四项(AFP、 CEA、CA-50、CA-199)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皆在正常水平。
    (2)胃镜:于小弯侧见0.4cm×0.4cm息肉样隆起。
    (3)纤维肠镜:回盲部黏膜水肿,回盲部、胃部黏膜病理检查结果一致为:见肿瘤细胞、CD2 0+++、CD7 9+++、sIgM+、CD45RO散在+、CD3-,结合HE切片,符合回盲部、胃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性。
    (4)胸腹腔CT检查:右侧盆腔内见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右肾盂及输尿管积液扩张,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左侧胸腔积液,伴左下肺膨胀不全,前中纵隔淋巴结肿大,相当于开主动脉,主动脉弓前方见软组织块影,符合淋巴瘤样改变。
    (5)腹部B超:肝未见占位病变,脾正常大小,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下段显示不清,腹水。
    (6)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见淋巴瘤细胞占0.628,细胞体积中等大小,胞浆量中等,呈深蓝色,有多个空泡,胞核大,圆、椭圆,染色质细致,核仁可见l~ 2个,细胞化学染色POX(一)、PAS(一),巨核细胞71个,各阶段可见,血小板成簇可见。
    (7)骨髓染色体检查:46,XY [20]。
    (8)脑脊液检查:无异常发现。
    2.辅助检查分析 本患者经检查,阳性结果诸多,体检中所见腹块及腹水在CT、B超、胃镜及肠镜中皆已证实,肿块为B细胞淋巴瘤、肺部及纵隔亦有侵犯。腹水为浆液渗出性,其蛋白含量及细胞数,比重改变,符合肿瘤性腹膜炎、腹膜渗出。β2-MG 及LDH的明显增高进一步支持淋巴瘤的改变。骨髓检查见淋巴瘤细胞数量占0.628,证实骨髓已累及。
诊断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性Ⅳ期A组
    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入院诊断)
诊断依据    (1)腹部不适症状。
    (2)体检可见:腹部移动性浊音(+),右下腹包块,左下肺呼吸音低,胸骨压痛(+)。
    (3) CT及B超所见胸腔及腹腔积液,前中纵隔及回盲部肿块。
    (4)胃镜及纤维肠镜所见黏膜病理活检证实为淋巴瘤。
    (5)骨髓中可见淋巴瘤细胞0.628,证实骨髓已受累。本例NHL经病理证实,因横膈上下及骨髓受累,定为Ⅵ期,无发热及盗汗,亦无6月内体重减轻>10%,属A组。在淋巴瘤患者骨髓中出现≥25%的淋巴瘤细胞,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结核性腹膜炎:通常结核性腹腔炎患者病起腹胀明显,伴腹水、腹部亦可及包块,常有结核的严重毒血症状,即发热及盗汗,这些临床表现与腹腔淋巴瘤患者十分相似,难以区别。本病例无盗汗及发热,系特殊淋巴瘤类型,详见随诊及总结部分。腹部检查时腹壁揉面感是结核性腹膜炎的特征,但在血性腹水或腹膜癌的患者也可出现,腹水的检查、蛋白质含量在30g/L以上,比重>1. 016,WBC超过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较本病例腹水细胞计数高。在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时,一定要腹水细胞学检查排除癌性腹水。B超、腹部CT或钡餐等排除肿瘤性疾病,结核性疾病以粘连性改变为主。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若加做腹水腺苷脱氨酶活性增高时,可能是结核性腹膜炎。典型者可做出诊断,不典型者给予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有效者亦可确诊。
    (2)腹腔化脓性感染:腹腔脏器炎症或穿孔,引发化脓性腹膜炎,局部形成包裹性肿块,这类患者常伴有剧烈腹痛、高热、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腹水呈明显混浊, WBC明显增高以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腹水培养常可见致病菌,与本例发病明显不同,故腹腔感染可除外。
    (3)肝硬化腹水合并原发性腹膜炎:亦可有腹胀、腹水,但患者常有肝病史,肝病面容及肝掌蜘蛛痣、肝功损伤,腹水为漏出液但合并感染或伴发原发性腹膜炎时亦可有渗出液改变,常有脾大,B超示肝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增宽等,CT可排除占位性病变。腹水中无肿瘤细胞,与本病情况不符,易于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NHLⅣ期伴有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属侵袭性经过,可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全程治疗,本例属B细胞性,经诱导缓解、早期巩固强化、中枢白血病预防、后期强化及维持阶段。在维持缓解期可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若无合适供体,在维持两年治疗左右,白体肿瘤细胞已最大量减少时,可做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方案    (1)化疗前,为预防化疗后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先给予小化疗(预处理)即:
    VP方案:长春新碱2mg+生理盐水20ml静脉推注一次,泼尼松40~60mg/d×5d口服,或CP方案即环磷酰胺200~400mg+生理盐水40ml静脉推注一次,泼尼松40~ 60mg/d×5d,为防止化疗后高尿酸血症(本例已有尿酸明显增高),加用别嘌醇0.1,每日三次,直至尿酸降为正常,并注意支持治疗,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腹水及腹胀为肿瘤引起必须以抗肿瘤治疗为主。
    (2)首次该例诱导缓解曾用以下方案COPD:
    环磷酰胺(CTX) 1.6,静脉滴注,dl; 1.2g,d8
    美司那0. 4g,CTX注射后Oh、4h、8h
    长春新碱(VCR) 2mg,静脉推注,dl、8
    柔红霉素(DNR) 60mg,静脉滴注,d1、2、3
    泼尼松100mg/d->50mg/d,d1~7(递减量);50mg/d,d8~14
    治疗结束,骨髓原始细胞减少,腹水渐少,但胸腔积液剧增,先后胸腔内注射,第一次顺铂60mg、多柔比星(ADR) 60mg及地塞米松(Dex) 5mg,间隔一周后第二次 CTXl. 2g、VCR2mg,鬼臼乙叉甙(VP16)200mg、白介素-2(IL-2)100mg、Dex 5mg胸腔内注射。第三次,盐酸氮芥10mg胸腔内注射。化疗间歇期因严重骨髓抑制,口腔霉素感染,全身营养不良,体力不支,出院休养。
随诊    经上治疗,腹水、胸腔积液有所减少但未完全消。患者极度虚弱,经会诊,发现以下特点:①患者临床经过凶险,呈高度侵袭性改变;②消化系统症状十分突出,腹腔回盲部、胃、髂窝部肿块,早期伴腹膜受累腹水迅速产生;③早期骨髓受累;④除消化道外,纵隔、肾脏多处累及,虽多器官受损但发热及盗汗等一般淋巴瘤常见症状反而不明显;⑤累及骨髓的肿瘤细胞形态有突出的改变,即酷似ALL中L3型,胞浆深蓝,多个空泡,似天空群星样(starry sky),核仁1~2个。结合病理中免疫组化为CD20、 cCD79a强阳性,sIgM+而CD3-证实为成熟B细胞性。高度侵袭的NHL按2001年 WHO分类可包括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及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后者以T标记为主,但亦有B-淋巴母细胞性。本例细胞形态学改变与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及L3型的改变极为相似,属特征性改变,结合免疫分型,应考虑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或Burkitt样淋巴瘤/白血病。按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或ALL-L3治疗(两者治疗方案一样)常规的CHOP方案或通常惯用治疗ALL的方案疗效差,应选用大剂量短程化疗,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治疗,选用以下方案:Hyper-CVAD方案(详见J Clin Oncol 17: 2461-2470, 1999)。
    第1、3、5、7疗程
    CTX 300mg/m2(静脉持续滴注2h),q12h,d1、2、3
    VCR 2mg缓慢静脉推注,d4、11
    ADR 50mg/m2(静脉持续滴注2h),d4
    Dex 40mg PO或iv, d1、2、3、4、11、12、13、14
    第2、4、6、8疗程
    甲氨蝶呤(MTX) 1g/m2 iv(持续24h),d1
    Ara-C 3g/m2 iv(持续2h),q12h,d2、3
    亚叶酸钙  50mg iv MTX滴毕后12h,隔6h后继用15mg iv q6h×8次
    监测MTX血浓度,可继用亚叶酸钙直至血MTX浓度    MTX12mg+Dex5mg联合鞘内注射,d2
    Ara-C100mg+Dex5mg鞘内注射,d7
    8个化疗疗程共做16次鞘内注射,每一个大化疗的间歇期以患者血常规正常,能最大耐受为限,不宜迁延过长。强烈的化疗必须于化疗前两天做好水化、碱化,服用或滴注5%碳酸氢钠,保证尿液pH>7.0,补充足量盐水及电解质,化疗骨髓抑制粒缺阶段,注意预防感染,如有感染,应注意有效抗生素的使用。
    患者经以上第二疗程治疗后,胸腔积液、腹水全部消尽,包块消失,8个疗程结束,血象、骨髓象完全缓解至今,无病生存48个月以上,正常工作,继续随访。
总结    1.疾病特征   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为侵袭性淋巴瘤/白血病,属高度恶性,以非洲为高发区,儿童为主,下颌骨是最常受到肿瘤侵犯的部位。散发病例各地皆有,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年人,男多于女,多器官受累,腹部为最常受累部位,发生率约占90%, 40%患者髂窝可触及肿块、肠道尤其回肠末端、盲肠为腹腔内最好发部位,腹膜因邻近内脏肿瘤而受侵犯、产生腹水,约20%患者早期骨髓侵犯,凡骨髓受累者,常中枢神经系统亦易受累,似有相关性,尽管受累部位较多,但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体重下降,夜间盗汗并不多见,以上情况临床及体征、起病方式与本例非常相仿。实验室检查:肿瘤细胞形态学即有十分明显的特征,胞浆深蓝,空泡呈starry sky图像(这点无 论在实验室阅片者及临床医生由于经验不足,皆被忽略),免疫表型为:sIgM+、 CD10+、CD19+、CD20+、CD22+、CD79a+、CD5-、CD23-,Ki67 >85%。诊断本病 金标准为存在t (8; 14) (q24; q32)或C-MYC基因重排。最近WHO提出Burkitt样淋巴瘤,系Burkitt淋巴瘤的一个亚型,具有以下特点: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ALLL-L3)的形态(starry sky)。
    (2)有t(8; 14)  (q24; q32)或变异型的t(2;8)(p12; q24)、t(8; 22)(q24; qll)或C-MYC基因重排或无细胞遗传学改变。
    (3)成熟B细胞免疫标记:sIg+>20%或κ/λ轻链,克隆伴B系有关抗原CD19或CD20。
    2.诊疗思路与经验教训本例可符合Burkitt样淋巴瘤/白血病的诊断,当今白血病及淋巴瘤的诊断以M(细胞形态学),I(免疫表型)、C(细胞遗传学)、M(分子生物学)即MICM,联合诊断为主,随着诊断方法的改进,发现了很多亚型,各亚型有时治疗方法及预后差异很大。Burkitt淋巴瘤或ALL-L3型为高度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随着短期大剂量多种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现在认为是可以治愈的肿瘤,若疗程完毕后一年不复发,以后复发的机会不多,不需维持治疗也不需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与其他的ALL以及其他类型淋巴瘤有显着不同。由于对本病生疏,以及明显改变的细胞形态学未能领悟其诊断价值,诊断有延误,发现后更改治疗策略得以成功,做一个好的临床医师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深入细致观察病情,勤思考,多求教,无论对患者以及医生皆收益匪浅。
录自《医师金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