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Ⅰ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类别西医疾病
病因    (一)原发性  肾小管功能多有先天性缺陷,可为散发,但大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继发性  以肾盂肾炎最常见。
    1.自身免疫性疾病  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特发性高γ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关节炎、肺纤维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管炎等。
    2.与肾钙化有关的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中毒、Milk-Alkali综合征、特发性高钙尿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Fabry病、Wilson病等。
    3.药物或中毒性肾病  两性霉素B、镇痛药、锂、棉酚、粗制棉籽油、甲苯环己氨基磺酸盐等。
    4.遗传性系统性疾病  Ehlers-Danlos综合征(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镰状细胞贫血、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Marfan综合征、骨硬化伴碳酸酐酶Ⅱ缺乏症、髓质海绵肾、髓质囊肿病等。
    5.其他  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肾移植、高草酸尿症、麻风等。
    【I临床表现】
    1.慢性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尿pH通常>5. 5。
    2.电解质紊乱  由于皮质集合管H+-K+泵功能减退致低血钾,部分可以低钾引起的肌无力、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尿钾、尿钙可增多,导致多尿、细胞外液浓缩而继发醛固酮增多,进一步降低了血钾。
    3.骨病表现  血钙增高,血磷降低,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可升高。严重代谢性骨病、病理性骨折,骨盆畸形等,儿童期发病者可有发育不良。由于牙槽骨吸收,牙齿易松动脱落,小儿乳牙脱落后恒牙滞生。
    4.高尿钙,泌尿系统结石或肾钙化,易继发感染或出现梗阻性肾病。
    5.有些同时存在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
发病机理    Ⅰ型RTA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远端小管上皮细胞泌氢能力低下,不能建立或维持管腔内外正常的H+浓度梯度,所以既往也称为梯度缺陷型RTA。主要异常有:①氢泵障碍或衰竭学说;②小管泌H+功能正常,但有小管上皮细胞通透性障碍,分泌至管腔的H+又迅速反漏人上皮细胞内;③基侧膜上的Cl- -HCO3-交换障碍;④速度障碍型(rate defect):氢泵转运状态不能达到最佳,泌H+速率降低。目前已有资料表明少数获得性远端RTA中存在H+-ATP酶障碍,而某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远端RTA患者基侧膜上的Cl- -HCO3-有交换障碍。最近有报道称干燥综合征伴经典远端RTA患者体内存在抗碳酸酐酶Ⅱ的自身抗体,可能为其发病机制之一。
    酸中毒能激活肾脏缓冲机制,使尿钙增多,同时近端小管对枸橼酸的重吸收增加,使尿枸橼酸含量降低,易形成尿路结石,后者又加重排酸障碍。
诊断    典型高氯性正常阴离子间隙性代谢性酸中毒,尿pH始终大于5.5,易发生肾结石和有骨关节病变等临床表现者应考虑Ⅰ型RTA,可进行一些特殊检查方法加以证实。
    1.氯化铵负荷试验  对于可疑或不典型病例,可在停用碱性药物2天后开始口服氯化铵( NH4 Cl)0.1g/(kg.d)(每日量分3次,已有明显酸中毒者不适用),连续3天后测尿pH。有肝病或肝功能异常者改用 0. 1mmol/kg氯化钙(CaCl2)。如果尿pH不能降至5.5以下则有诊断价值。测定24小时尿TA、NH4+、HCO3-及血HCO3-(以mmol为单位)计算:
    式(2376-1)
    如数值<1.4,则RTA诊断成立。
    也可使用一次法,即将0. 1g/(kg.d)的氯化铵在3~5小时内服完,之后每小时测尿pH共5次,如尿pH> 5.5为阳性。
    2.尿PC2/血PC2  正常情况下因远端小管腔内缺乏碳酸酐酶,上皮细胞排泌的H+和管腔中的HCO3-结合生成的H2 CO3要到达较远部位,尤其是肾盂后才形成CO2,故尿PCO2常较血PCO2高出20~30mmHg(2. 67~4. 00kPa).氢泵本身障碍或电压依赖型RTA患者中,即使尿液碱化,由于远端小管管腔内H+减少,H2 CO3的产生也随之减少,因此尿PCO2/血PCO2值不能上升。而在梯度障碍型患者中H+反漏则正常。测定方法是静脉注射1mmol/L的碳酸氢钠,3ml/min。每15~30分钟直立位排尿1次,测定尿pH及PCO2,当连续3次尿pH>7.8时,于两次排尿中间测血PCO2 。
    3.呋塞米试验  正常人肌注呋塞米20~40mg后到达远端小管的Na+增加,它们在皮质部集合管被大量重吸收,从而使小管腔内电负性增加,为维持电荷平衡,小管上皮泌H+增多,同时K+的排出也增多,此时尿pH应有明显下降。
    (1)弥漫性H+-ATP酶障碍:患者在应用呋塞米后,H+的排泌不能相应增加,因而尿pH无显著下降;但因主细胞功能正常,Na+仍可被重吸收,故尿K+含量应有增高。
    (2)H+-ATP酶障碍仅局限于髓质部集合管:由于皮质部集合管重吸收Na+和泌H+功能正常,故应用呋塞米后尿pH可以下降,尿K+也有增加,但因基础状态下排H+仍少,所以即使出现酸中毒时尿pH仍大于5.5。
    (3)电压依赖型或Na+重吸收障碍的肾小管酸中毒:其病变位于皮质部集合管,应用呋塞米后Na+不能被重吸收,尿pH也不下降,尿K+排泄也不增加。
    4.中性磷酸钠或硫酸钠试验  注射中性磷酸钠或硫酸钠后,远端小管对磷酸根或硫酸根离子不吸收,管腔中电负性和pH增加,刺激可滴定酸排泄,尿pH下降、PCO2上升。如果注射后不出现上述改变,表示泌氢障碍,而非已分泌的H+反漏引起。
    用1mmol/L的中性磷酸钠溶于18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小时,当尿pH接近6~8或尿磷酸盐浓度达20mmol/L以上时,尿PCO2应比血PCO2高3.33kPa(25mmHg)以上。
    硫酸钠试验操作比较复杂,之前可令患者低盐饮食数天。试验前1 2小时口服地塞米松1mg,或于试验前12小时及2~4小时肌注醋酸去氧皮质酮5mg,在40~60分钟内静脉滴注4%硫酸钠1000ml(为防止酸中毒,可同时滴入30mmol/L的NaHCO3)。输完液后,收集2~3小时尿,测定尿pH,H+反漏的RTA患者可<5.5,而排泌障碍患者则可以>5. 5。
治疗    以治疗原发病、纠正酸中毒、补充钾盐为主。每日给予30~60mmol(或1~3mmol/kg)的碳酸氢盐通常即可纠正酸中毒,可用碳酸氢钠片剂(每650mg含7.7mmol碳酸氢盐);或使用Shohl液(每1000ml水中加入枸橼酸钠98g和枸橼酸140g,1ml该溶液相当于1mmol碳酸氢盐),每日服50~100ml,分3次口服。枸橼酸在体内代谢为CO2排出,不会加重酸中毒,它使肠道酸度降低有利于钙吸收。肾结石在本型病例中相当常见,故补充枸橼酸缓冲液应是较为理想的治疗。儿童病例的补碱治疗量要大,通常每日需5~14mmol/kg,以防止生长发育迟缓。补钾可用枸橼酸钾或Albright合剂(每1000ml水中加入枸橼酸钾98g和枸橼酸140g),每日60~100ml,分次服;也可用枸橼酸合剂(每1000ml水中加入枸橼酸钾100g和枸橼酸100g)。补钾不能用氯化钾,以免加重高氯性酸中毒。发生骨病或钙严重缺乏时可给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制剂。
图片    式(2376-1)《实用内科学第13版》
录自《实用内科学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