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
类别西医疾病
概述    李锋
    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disorders of neutrophil func-tion)比较常见,虽然种类繁多,但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相似,即反复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亦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球蛋白或补体的异常。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完整结构和生化功能保证了其能识别和杀伤病原微生物,成为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在保护皮肤、黏膜、呼吸道和胃肠道免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在病原微生物侵入后2~4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已到达侵入的部位。粒细胞表面的糖蛋白CD11/CD18被炎症介质激活,使粒细胞很容易黏附于血管内皮上。被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组织不断地释放趋化因子,使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粒细胞移出血管壁,定向运动至炎症部位。此时,中性粒细胞吞食被调理素(常为IgG和某些补体成分)覆盖的病原微生物,在中性粒细胞内形成吞噬泡。在吞噬泡内,微生物主要通过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呼吸爆发激活两种方式被杀死。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时将颗粒内容物释放入吞噬泡内或泡外,这些颗粒内容物包括多种蛋白酶、水解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胶原酶、C5裂解酶等。呼吸爆发激活的结果产生过氧化物。多种颗粒内容物和过氧化物一起杀死被吞噬的病原微生物。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趋化、吞噬、脱颗粒及杀菌功能中的任何一项缺陷,均可导致粒细胞功能障碍。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的筛选试验主要有:①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的形态;②Rebuck皮窗试验:观察粒细胞的趋化和移动功能;③四唑氮蓝还原试验(NBT):检测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呼吸爆发产生过氧化物的活力;④特殊染色:检查中性粒细胞内的髓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成人粒细胞功能障碍多为获得性,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由于随病因的控制粒细胞功能可获得改善,加上粒细胞功能检验临床开展较少,因而本症常不易被察觉。
录自《实用内科学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