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IgA肾病
类别西医疾病
概述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为一免疫病理学诊断名称,肾活检免疫病理检查可见在肾小球系膜区有以IgA为主的颗粒样沉积,临床上以血尿为主要表现。1 968年由Berger首先提出,又称为Berger病、IgA肾炎、IgA-IgG系膜沉积性肾炎、IgA系膜性肾炎等。目前认为该病亦可存在于多种疾病中,如过敏性紫癜、HIV感染、Crohn病、酒精性肝硬化、某些肿瘤等,称为继发性IgA肾病。此外亦有家族性IgA肾病的报道。
    世界各地报道该病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在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发病比例较高,尤其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约占所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50%,而印度、泰国只占4%~7%,在我国约占30%~40%。在欧洲发病率较低,约占20%~30%,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高发区达35%,而低发区只有2%。IgAN还存在性别及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现象,男性发病率约是女性的2倍,白人及黄种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黑人。自1 968年法国学者Berger首先报道以来,近40年的研究表明该病多呈进行性发展,最终15%~40%的患者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9 ESRD)。
病因    本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提示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由于本病患者皮肤和肝脏中都可检测到IgA沉积,提示为系统性疾病。众多临床和实验证据都支持IgA肾病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IgAN患者肾小球系膜IgA沉积区相同部位可发现J链,说明是多聚IgA沉积。 IgA沉积物的来源,目前还不十分确定,IgA肾病的发生多与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有关,众多的抗原,包括多种病毒和食物的抗原也可在本病的肾小球系膜中被检出,伴有IgA1沉积,这些抗原的抗体也属于IgA1,由于这些抗体也存在于正常人血液中,故上述抗原无特异性,在某些IgAN患者骨髓中产生IgA增多,从而导致IgA浓度升高并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但有IgA产生增多并不足以引起IgAN,众多研究结果也表明IgAN患者IgA1分子存在O-半乳糖链的缺失,这种缺失可以影响IgA1的三维结构和电荷情况,进而影响IgA1与细胞和蛋白的相互作用,且正常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不能识别和清除异常的IgA1,从而导致致病性IgA1增高。还有证据表明本病存在免疫调节异常。尽管IgA系膜区沉积是IgAN的标志,但并不是所有IgA沉积均与疾病的进展有关。研究提示系膜可以清除一定量的IgA,IgA在系膜区的积聚是由于其沉积的速率超过了被清除的速率。体外研究结果表明,系膜细胞受体与大分子IgA的结合可以引起系膜细胞向促炎症反应和促纤维化表型转变,与肾活检标本中观察到的对IgA反应性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增多相一致。免疫病理提示本病发病存在补体旁路激活途径。此外,细胞免疫也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IgAN发病率随种族和地理分布而不同,部分具有家族聚集现象,自1 976年提出HLA抗原在IgAN中的作用以来,有许多报道IgAN与HLA-Bw35、HLA-BW5、HLADR4等抗原有关,提示遗传在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他如氧自由基、凝血纤溶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也都参与发病过程。
病理变化    1.光镜  主要累及肾小球,呈多样性,可为轻微病变、系膜增生性病变、局灶节段性病变、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系膜毛细血管性病变、新月体病变及硬化性病变等,亦有报道可为膜性病变,但以系膜增生性病变最为常见。病变可以累及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也可以累及肾内血管,有研究显示IgAN肾内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特发性膜性肾病,而且肾小动脉的病变重、玻璃样变的发生率高。 1 982年WHO正式将IgAN的肾损害分为五级,1 982年Lee等使用改良的Meadow组织分类系统确立了Lee分级系统,目前较为常用:Ⅰ级:肾小球绝大多数正常,偶有轻度系膜增宽(节段性),伴或不伴有细胞增生;小管间质正常。Ⅱ级:肾小球局灶系膜增殖和硬化(5 0%),罕见小的新月体;小管间质正常。Ⅲ级:肾小球弥漫系膜增殖和增宽(偶尔为局灶节段),偶见小的新月体、球囊粘连;局灶性间质水肿,偶见细胞浸润,罕见小管萎缩。Ⅳ级:肾小球重度弥漫性系膜增殖,伴有硬化,部分或全部肾小球硬化,可见新月体(<4 5%);小管萎缩,间质浸润,偶见间质泡沫细胞。 Ⅴ级:肾小球病变类似Ⅳ级,但更严重,可见新月体(>4 5%);小管间质改变类似Ⅳ级,但更严重。另外还有Hass分级、Katafuchi’评分标准等。
    2.免疫荧光  为确诊IgAN的主要手段,其特征性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区弥漫分布的颗粒或团块状的IgA沉积,主要以IgA1为主,并可伴有J链。常有C3沉积,罕见C1q和C4沉积。常有备解素沉积,提示通过旁路激活补体。 50% ~90%的患者有IgG沉积,故又称IgA-IgG肾病。
    3.电镜  可见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伴有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病变严重的尚可见基底膜增厚、系膜插入、基底膜溶解乃至断裂等改变。呈现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的IgA肾病,可见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病例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肉眼血尿,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个别达1周,少数于胃肠道感染后发生,有时可伴有轻微全身症状,如肌肉痛、尿痛及腰背痛。约30%~40%表现为无症状持续性或间歇性镜下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常于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少数患者可仅有蛋白尿而无血尿,其中约20%可在病程中出现肉眼血尿。另有5%~20%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常为弥漫增生型,伴或不伴肾小球硬化。不到10%的患者表现急性肾衰竭,主要由于肾小球病变严重(新月体形成)或大量血尿致肾小管或输尿管堵塞而引起。约10%患者确诊时已有肾功能不全,尤其是确诊时年龄较大的患者。高血压约发生在半数以上成人患者中,在儿童仅占5%,少数出现恶性高血压。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血尿和(或)蛋白尿,部分见红细胞管型,尿相差显微镜异形红细胞增多,提示为肾小球源性血尿。部分患者血清IgA升高,与病情活动无关,血补体成分大致正常。部分患者IgA-纤维连接蛋白聚集物含量增高。
治疗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案,治疗原则包括防治感染,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避免劳累、脱水和肾毒性药物应用,定期复查。治疗方法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促纤溶药、中药的应用以及扁桃体摘除等。ACEI和ARB不仅可以控制血压,而且起到降压以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到目前为止,已有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对于血压正常、肾功能正常、轻中度蛋白尿患者,单用或联合应用ACEI/ARB都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糖皮质激素是肾小球疾病中最广泛应用的免疫调节剂,对IgAN的治疗作用一直有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激素对IgAN肾功能有长期保护作用。循证医学依据表明对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大于1g、血肌酐≤133μmol/L(1. 5mg/dl)、Ccr≥70ml/min的IgA肾病患者,单纯激素治疗可以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环磷酰胺与激素联合应用治疗病理损害较重且有大量蛋白尿的IgAN,能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环孢素具有抑制IL-2合成、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活性的作用,能显著降低存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IgAN患者的蛋白尿,但由于其停药后尿蛋白反跳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肾毒性)限制了其在IgAN中的应用。麦考酚吗乙酯(MMF)长期使用耐受性好、副作用少,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狼疮性肾炎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有研究表明在IgAN治疗中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但也有不同结论。来氟米特亦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它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活性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在间质性肾炎及狼疮性肾炎治疗中应用较多,目前也有人开始将其用来治疗IgA肾病,结果显示其可以减少蛋白尿,但尚无大规模循证医学依据。抗凝治疗在亚洲国家应用较广泛,包括抗血小板聚集、促纤溶及抗凝三大方面,研究显示,抗凝药物能降低IgAN患者的蛋白尿、稳定肾功能,而且安全性好,无明显副作用。欧美国家部分学者推荐使用鱼油,但国内应用不多,鱼油可抑制肾脏炎症反应,延缓肾小球纤维化的发生,但循证医学依据不足。
    仅有约4%的患者可自行缓解,如不及时治疗,大多数IgAN常缓慢进展至慢性肾衰竭。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有男性、年龄大、起病时已有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大量蛋白尿(对激素反应良好者除外)、病理损害重(严重的增生、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毛细血管壁损害、间质纤维化、血管损害)。一般认为血尿程度与预后无关。
录自《实用内科学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