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一氧化碳中毒
类别西医疾病
概述    在化学工业中,合成光气、甲醇、羰基镍等都需要一氧化碳(CO)作为原料。在生产和生活中,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CO气体,如炼钢、炼焦、矿井放炮、内燃机排出的废气等。生产过程中防护不周或通风不良可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家庭用煤炉、煤气热水器产生的CO及煤气泄漏,则是生活性中毒最常见的原因。
毒理    CO经呼吸道吸入后,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HbCO)。CO与血红蛋白亲和力较02大200~300倍,HbCO解离速度又仅为氧合血红蛋白1/3600。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Hb02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CO可与肌球蛋白结合,影响细胞内氧的弥散,损害线粒体功能。CO还与线粒体中细胞色素a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链,延缓还原型辅酶Ⅰ (NADH)的氧化,抑制细胞呼吸。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血管迅即麻痹扩张,脑容积增大。脑内神经细胞ATP很快耗尽,钠钾泵不能运转,细胞内钠离子积累过多,结果导致严重的细胞内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进一步加剧脑组织缺血、缺氧。由于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发生细胞间质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促使血栓形成、缺血性软化或广泛的脱髓鞘变,致使一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经假愈期,随后又出现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的迟发性脑病。
临床表现    轻度中毒者有头痛、眩晕、乏力、心悸、恶心、呕吐及视力模糊。病情严重时皮肤、口唇黏膜、甲床偶可呈现樱桃红色,呼吸及心率加快,四肢张力增强,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部分病例可并发筋膜间隙综合征,如受压部位出现皮肤大水疱和红肿及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约3%~30%严重中毒患者抢救苏醒后经约2~60天的假愈期,出现迟发性脑病的症状,表现为痴呆木僵、定向障碍、行为异常、震颤麻痹综合征、偏瘫、癫痫、感觉运动障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出现头晕、头痛、失眠、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诊断    根据CO接触史和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诊断一般并不困难。病史询问有困难时,应与脑血管意外、脑膜脑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相鉴别。血中HbCO测定有确定诊断价值。正常人血液中HbCO含量可达5%~10%,轻度CO中毒者HbCO约在10%~20%,中度中毒30%~40%,严重中毒时,约在50%以上,但HbCO含量与临床症状间可不完全呈平行关系。
治疗    积极纠正缺氧和防治脑水肿:
    1.立即使中毒者脱离中毒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2.吸氧  吸氧能提高吸入气中的氧分压。对昏迷或有昏迷史的患者,以及出现明显心血管系统症状、HbCO明显增高(一般>25%)者,应给予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可以使血液中物理溶解氧增加,供组织、细胞利用,并使肺泡氧分压提高,可加速HbCO的解离,促进CO清除,其清除率比未吸氧时快10倍,比常压吸氧快2倍。高压氧治疗不仅可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而且还可减少或防止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3.防治脑水肿  急性中毒后2~4小时即可出现脑水肿,24~48小时达高峰,可持续多天。应及早应用高渗脱水剂、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20~40mg/d)等药物,以防治脑水肿,促进脑血液循环,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并予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4.经抢救苏醒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2周,加强护理,及时发现并治疗迟发性脑病。
录自《实用内科学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