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二硝基呋喃类中毒
类别西医疾病
发病机理    硝基呋喃类药物是一类合成的抗菌药物,它们作用于微生物酶系统,抑制辅酶A,干扰糖代谢而起到抑菌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该类药物有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呋喃西林仅作外用;呋喃唑酮仅约5%吸收;呋喃妥因吸收快而完全,约有90%吸收,但迅速在组织内破坏并由尿排出,达不到有效血浓度,主要用作尿道消毒药。
    呋喃妥因能抑制谷胱甘肽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对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患者能引起急性溶血。过量使用该类药物或对该品过敏者,可出现一系列中毒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曾有2周岁小儿在4小时内服0.6g呋喃唑酮而死亡的报道。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服用过量或长时间用药时易发生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足麻木,肢端感觉异常,继有疼痛及肌肉压痛;重者有肌萎缩,往往迁延难愈。部分病例有癫痫样发作、脑神经损害或脊髓病变,偶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如幻觉及烦躁等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食欲减退等症状。
    过敏反应:药物热、皮疹、咳喘、胸闷、嗜酸粒细胞增多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
治疗    治疗过程中出现中毒症状者需立即停药。
    误服者立即催吐、洗胃,继之导泻。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可促进排泄。
    溶血或过敏者可用糖皮质激素。
    出现周围神经炎症状者给予维生素B12 100~50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急性期可静脉滴注三磷腺苷40mg,辅酶A 100U,每日1次,亦可加用针灸治疗。
录自《医师金典》